汉武帝,这位自带太阳神光环的历史人物,因其波澜壮阔的一生而广为人知。他的统治时期充满了强烈的改革意图与野心,然而,这位天赋异禀的帝王也曾经度过了一个潜龙阶段,直到他积蓄足够力量后,才决定开展一系列的“暴走”举措。
汉武帝的暴走起点要追溯到公元前133年的“马邑之谋”,这一事件的发生时间是关键。它所发生的年份,即公元前133年,与前两年他的奶奶窦漪房的去世密切相关。窦漪房一直是西汉的“权力中枢”,她的权威曾让汉武帝与父亲汉景帝都不得不对她保持敬畏。对于汉武帝这样一个内心充满躁动与创新欲望的人来说,窦老太太的高压统治犹如一颗无形的紧箍咒,将他紧紧束缚住。汉武帝接位初期,虽然试图推翻窦漪房的影响,然而在与她的较量中屡屡失败,最终只能通过在上林苑与野兽搏斗来释放内心的压抑与不满。
展开剩余79%其实,如果从权力的角度来分析,汉武帝内心深处其实一直希望窦漪房早些去世,这样他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。然而,直到六年后,窦漪房才去世,这对汉武帝来说,仿佛是从五指山中脱身的孙悟空,终于能腾飞了。
窦漪房去世后,汉武帝迅速迎来了自己的自由时期,他最迫切的愿望就是为先祖刘邦洗刷耻辱,击败自匈奴这个屡屡羞辱大汉的敌人。匈奴和大汉之间的历史恩怨由来已久,草原民族对农耕文明的强烈不满,尤其是在匈奴的冒顿单于逼迫刘邦时,大汉曾被围困在白登山,付出了赎金才得以脱身。之后,匈奴对大汉持续勒索,甚至要求定期送美女和贵重的礼物。这些屡屡发生的羞辱和背叛,深深刺痛了汉武帝的心。
然而,汉武帝不仅仅对个人屈辱耿耿于怀,还对匈奴的傲慢态度极为愤慨。虽然他出生在大汉政权已相对稳固的时期,但他一直认为,大汉不能再继续屈服于匈奴。刚刚继位时,他由于窦漪房的制约,未能展开行动,而此时窦漪房去世后,汉武帝终于有机会整顿政权并作出改变。
不过,匈奴依然持续对大汉进行勒索,按照旧有惯例,汉朝对匈奴的无奈妥协一度成了惯例。这种“朝贡”和“和亲”政策,实际上是对匈奴的纵容。然而,汉武帝对此显然不满意,他决定重新审视对匈奴的策略,准备采取更加果断的行动。
他向朝廷大臣们提出了这个问题:是继续依照旧制,给匈奴提供财宝和人选,还是采取更加激进的措施?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战,王恢等主战派立刻表态支持采取硬措施,认为匈奴不应再继续勒索大汉,而应通过武力来震慑他们。此时,汉武帝的思维显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外交手段,他在心中早已决定要打击匈奴。
然而,并非所有大臣都认同这一做法。御史大夫韩安国等人认为,匈奴游牧生活不定,根本不可能与之正面交锋,且北方寒冷、难以驾驭。韩安国的观点也有一定道理,但此时汉武帝显然已做好了准备,他内心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。
最终,汉武帝在面对激烈的讨论后,决定采取行动,他通过一场“马邑之谋”进行试探。他任命王恢为总指挥,决心通过对匈奴的一次大规模军事打击,改变与匈奴的长期“暗战”状态。聂壹,这位身为商人的小人物,通过接触匈奴方面的情况,成功将匈奴军引入陷阱。匈奴在刚开始并未察觉,然而,由于计划暴露的漏洞,最终导致了“马邑之谋”的失败,虽然大汉的军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匈奴撤退,但这次行动依然没有实现预期的全胜。
这一事件的结果无疑给汉武帝带来了巨大的打击,但它同时也是汉武帝暴走的信号——他已经准备好进行一场真正的权力和军事改革。通过这次“马邑之谋”,汉武帝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权力行使上的不足,并开始着手加强中央集权,强化对外的军事力量。
从这场失败中,汉武帝总结经验,决定调整策略。四年后,卫青等人才会在新的战术下完成对匈奴的彻底击溃,标志着汉武帝的“暴走”模式终于正式开启。而“马邑之谋”的失败,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,却为汉武帝未来的军事改革奠定了基础,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——汉武帝的暴走,才刚刚开始。
发布于:天津市源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